健康科普

您的位置: 首页 > 备份栏目 > 院庆专题 > 妇幼保健 > 正文

手足口病可防可治

发布时间:2013-08-09阅读次数:
    手足口病其实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。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,此后,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有此病的流行报道。在很多地区,每年都会有散发病例。因此,手足口病并不是什么新的病,在该病的治疗上,技术也很成熟,只要及时预防和治疗,手足口病并不可怕。  
什么是手足口病?
   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。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,主要是柯萨奇病毒A组4、5、7、9、10、16型和B组2、5、13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。人群对手足口病普遍易感,主要以婴幼儿为主。
手足口病是怎样传播的?
    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,患者、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,该病主要通过被患者的粪便、唾液、咽部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传播,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,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,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。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內仍具传染性。
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
    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为3~7天,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,多数病人突然起病。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~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,多在38℃左右,并出现丘疹或疱疹,好发于手、足、口、臀四个部位,有不像蚊虫咬、不像药物疹、不像口唇牙龈疱疹、不像水痘的“四不像”特征,临床上更有不痛、不痒、不结痂、不结疤的“四不”特点。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。由于口腔溃疡疼痛,患儿流涎拒食。口腔粘膜丘疹出现比较早,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,周围有红晕,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,唇齿侧也常发生。手、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。
手足口病的危害
   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,咽痛,在口腔、手、足等部位出现丘疹或疱疹,可自愈,不留痂。一般仅需对症治疗,预后良好。少数病例可有脑炎、心肌炎、肺水肿等并发症,个别危重病人可因多种原因导致死亡
早期识别重症手足口病
    当患儿出现高热不退、精神差、面色苍白、四肢发凉,出冷汗;嗜睡、头痛、呕吐、易惊、肢体抖动、惊厥。呼吸浅促等改变时,提示患儿出现了重症手足口病的可能,要及时就治,住院治疗。
手足口病的预防
    1、预防手足口病的主要措施是做好病人粪便等排泄物的处理。
    2、手足口病常在婴幼儿聚集场所发生,因此,托幼机构、学校等单位要做好晨检,及时发现疑似病人,及时隔离治疗。
    3、被污染的食物、日常用品、食具、玩具、床上用品以及便器等物品应及时消毒处理,衣物置阳光下暴晒,保持室内通风换气。
    4、要勤洗手,搞好环境卫生、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,把好病从口入关。
    5、手足口病病流行期间家长要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,减少被感染机会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*本栏目特约专家:唐海燕(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、副主任医师)

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

手足口病可防可治